201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实施以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就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相继印发规范性文件,明确提出剥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切实理清政府和企业责任边界,加快推进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但平台公司普遍存在债务负担沉重、资产质量不高、市场化意识弱、业务转型难等突出问题,导致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举步维艰。
一、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有:
(一)债务负担沉重
国有融资平台公司大多承担着政府赋予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公共领域投融资任务,在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累积下来大量的债务。如:州水投集团公司主要承担黔东南州骨干水源工程、城乡水务、生态环保等项目的投融资建设管理,由于水利项目建设期长、投资金额大,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投资回报机制不健全,原水价格不能向市场终端有效传递,投入资本无法取得合理回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公司偿债压力越来越大,债务风险成为融资平台转型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二)资产质量不高
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资产总体质量不高,多为政府划拨的土地、公益性或准公益性资产,经营性资产严重缺失,资产收益率低,盈利能力弱,资本运作效益不高,导致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加上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差,常常无法满足偿债与发展资金需求。
(三)市场化意识弱
融资平台公司承担的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往往不存在市场竞争问题,相对于纯粹的市场竞争主体,缺少来自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内部提质增效的动力不强,经营运作效率较低。投融资平台公司在经营管理、项目运作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满足政府要求,而不是满足市场需要,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习惯导致平台公司市场化意识较弱,短期内难以从政府管理主体向市场经营主体转变。
(四)业务转型难
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是否拥有可靠并有市场竞争力的业务来源,如何在将现有的资产资源价值挖掘出来的基础上,培育出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就要求投融资平台公司开拓经营性业务,创新经营业务模式。目前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核心业务依然是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开发市场化项目能力不足,业务转型难。
二、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建议
(一)精准把握转型定位
投融资平台公司必须摆脱替政府融资的运作思路,理清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投资职能和投资边界范围,把握政府交办任务与自身业务发展之间的平衡,市场化项目和公益性项目之间的平衡,结合自身业务领域和功能要求,明确自身的转型定位和发展目标。
(二)明确业务发展方向
结合自身业务领域,聚焦主营业务,围绕已有优势不断延伸拓展,明确业务发展方向。以市场化为导向,通过经营性业务的拓展、运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快速壮大经营性业务规模,强化现金流及利润的支撑,提高平台公司经营效益,提高公司资产质量,夯实投融资能力,实现投融资平台“由虚向实”转变。
(三)全面加强能力建设
大力培育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投融资能力、项目投资建设管理能力以及运营管理能力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盘活存量资产、有效整合资源、资本和政策以及必要的资金,实现平台公司转型发展的良性循环。